有时候你会经常看到一些"三折大促"之类的宣传,但专家表示,实际情况可能不如你所期待。 Photo: Yiting Lin / RNZ
购物的时候,有谁能不爱占便宜呢?
不过,市场营销专家提醒购物者要留神商家的打折和促销活动,因为这些优惠并不总是看上去那么大的优惠力度。
货比三家
许多商家会声称给出一个比同行更划算的价格,但真要得到这个优惠可能没那么容易。
通常来说,你要对比的商品必须是完全相同,比如包装和品牌--并且有现货,能够当天送货或者自提;另一点是你对比的商家应该都在奥克兰境内,并且有实体店。
梅西大学市场营销专家Bodo Lang表示,商家在做活动的时候确实可以为顾客省钱,但消费者往往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货比三家。
"有些时候,即便某个商家是某种特定类型产品的唯一销售商,他们也会采取这种(底价承诺)营销策略。但这样一来所谓的'底价'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其他商家没有这个产品。消费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有时会被误导,以为某个特定零售商给出的就是最低市场价,从而更倾向于去那里消费。"
奥克兰大学Mike Lee教授表示,这是商家通过顾客获得其他同行价格的一种好手段,同时还能把消费者转化为自己的忠实客户。
亏本销售
Lee表示,"亏本销售"其实对商家来说也有好处,因为他们会降低某些消费者非常喜欢的商品的价格,但人们在购买这类商品时往往不会只买它。
商家的预期是顾客在买这些亏本销售的商品时,还会顺带着购买其他未打折的商品,从而弥补损失。
一个例子是:Warehouse此前曾用过一种销售策略,即通过亏本销售5纽元的鸡蛋和8纽元的奶酪作为引流手段,吸引顾客进店。
"第二件半价"
假如你去某家店本来只想买一件东西,但却因为"第二件半价"而买了两三件,那实际上你并没有省钱。
Lee解释道,这种策略依赖于"分摊成本"的心理。
"占便宜的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很难抗拒它。因为你觉得自己实际上是用半价买到了原本就像买的东西。"
"但同时,你也花掉了原本预算的1.5倍、甚至两倍的钱。"
"别人都买了,我也……"
如果你是选择网购,你可能会看到页面上弹出一些提醒消息,说某人"刚刚购买了"某件商品。
这些推送提醒是为了制造一种"手快有、手慢无"的焦虑心理,促使你尽快下单,同时顺便还会给你推送其他商品。
"这是一种利用稀缺性和社会认同原则的策略。"Lang说,"如果别人都在买这个,那说明它一定很抢手。这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理性购物心理。"
商业委员会(Commerce Commission)要求,商家在给出任何"大家都在买"的提醒时必须是可以被证实的。
但某些情况下,尤其是你在海外购物网站上消费时,这些消息可能并非真实的。很多网站会使用"虚假推送"的网页插件。
"最高折扣达……"
你经常能在某促销广告商看到写着"三折大促"(70% off)的字样,但Lang表示,实际上只有相当少一部分的商品能够达到这个折扣力度。
"消费者可能没有注意到一点,当你进入某家店后,便会接触到更具说服力的推销行为,进而增加购物可能性。关键是'Up to'(最高折扣达X折)这个限定词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具有一定误导性。"
锚定价格参照系
商家在给出一些折扣时,也可能对原本售价进行一些"创意性"改造。
"所谓的'原价'可能只是短期内的正常售价,或者是生产厂家认为太高的'建议零售价'。这种手法非常有效,能让折扣看起来比实际更高。"Lang说。
商业委员会表示,如果商家没有按所标注的价格销售,或者所谓的"正常售价"只是常规售价区间中的某一特定价格,那么消费者可能会被误导。
"如果一个商家经常以促销价格销售某类商品,那么这个促销价就成了实质上的'正常售价'。如果这时候还继续声称是打折促销,那就是具有误导性的。"
限购策略
一些商家可以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来呈现出一种产品需求旺盛的错觉。
"有些品牌或者零售商会通过限时销售、或者限量销售来限制优惠。"Lang说,"限时销售的话术比如'限时特惠'或者'抓紧!大促即将结束'这样的做法;而限量销售则是比如'每人限购两件'之类。这两种人为制造的紧迫感都能有效地让消费者认为某件商品确实优惠,'再不买就没有了',从而提高购买意愿。"
色彩心理学
即便是一些颜色的运用,有时也能让价格看起来是在打折。比如在标签上用红色、亮黄色的边框,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省了钱--哪怕实际上并没有。
"这些营销手段有很多个目的,最直接的就是吸引消费者关注某类商品或者商店,从而达到短期销售目标;而长期目标则是影响顾客对该商家的价格预期,理想状况下,让消费者形成一个'这家店价格最好'的印象,并减少在其他商家的消费--或者完全不去其他商家。"Lang说。
您对我们的翻译满意吗? 如果您有任何建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chinese@rnz.co.nz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