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怀唐伊日又将到来,不少人会利用这个公共假期去继续享受夏日时光,但是对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及其意义可能还不完全了解。
在大约200年前,1840年2月6日,英国王室代表与部分毛利部落首领在北地岛屿湾的怀唐伊签订了被视为新西兰建国文献的【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 / Te Tiriti o Waitangi)。
该条约规定了英国王室与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权利关系进行了规定,确认了毛利人对其土地和文化的拥有权,在新西兰建立了英国法律体系,并为持续的英国移民和一个全国性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1974年起,条约的签订日期2月6日便被正式定为新西兰的公共假日。每年,条约签署地怀唐伊都会在当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吸引包括政客和公众在内的数万人参加。
但是,由于签署时各方对条约理解不同,英语和毛利语两个版本措辞和含义上存在差异,以及条约在实践中并未被很好地遵守,引发了关于毛利人的政治权利、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权益,以及语言和文化权利的一系列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新西兰社会目前也在通过公众教育、政治和司法等手段,努力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
历史
根据新西兰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毛利人的祖先于公元1200 年至1300 年期间从波利尼西亚迁徙来到新西兰,成为新西兰第一代居民。之后,在1642年,荷兰探险者也曾到访此地。
随后又过了100多年,在1769年,英国的库克船长来到新西兰。在此之后,来自欧洲的捕鲸者和海豹捕猎者便开始频繁造访此地,贸易商也紧随其后。
到了 1830 年代,居住在新西兰的欧裔移民日渐增多,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冲突和混乱频发,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同时,希望扩展版图的法国也将新西兰视为潜在殖民地。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1835年,英国王室与北部的一些毛利部落首领共同签署了【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新西兰成为独立国家,并受英国保护。
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新西兰的控制,英国派出William Hobson上尉前往新西兰,与当地的毛利部落首领再次签订条约。
于是,成为新西兰首任总督的Hobson作为王室代表,邀请首领们在怀唐伊签约,并按照签署地命名为【怀唐伊条约】。之后,条约被带到全国各地,最后共有500 多名酋长签署。
内容和争议
【怀唐伊条约】有英语(The Treaty of Waitangi)和毛利语两个版本(Te Tiriti o Waitangi)。英语版本由英国指派的第一名英国公使(British Resident)James Busby和总督Hobson起草,然后由传教士Henry Williams和他的儿子Edward翻译成毛利语。
条约不长,一共只有三个条款,根据新西兰政府网站"新西兰历史"(nzhistory.govt.nz),"它是一项笼统的原则性说明,英国和毛利人据此达成政治契约,在新西兰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建立政府"。
不懂毛利语的总督 Hobson签署了条约的英文和毛利语版,毛利人则大部分签署了毛利语版本。但是由于措辞差异--也有人说英国方面是故意为之--导致了一些基本原则上的巨大差异。
第一条关于主权。根据英文版,毛利人把主权(sovereignty)出让给了英国。"而主权意味着对所有一切的绝对和完全的控制,所以根据英文版本,毛利人赋予了英国对新西兰的完全控制权," 怀唐伊法庭网站称。
而在毛利语版本中,"毛利人仅仅把'kāwanatanga'交给了英国,而这个词的意思是"治理"(governance),毛利人同意签署是因为他们希望英国人进行治理,制定关于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如今,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毛利版本使用的是代表主权的'rangatiratanga',大多数毛利人都不会签署这一条约,"怀唐伊法庭网站说。
第二条有关毛利部落首领和个人的地位与权利。英文版称,毛利首领和人民享有"对其土地和庄园、森林、渔业和其他财产的专有且不受干扰的所有权"。同时,毛利人还同意英国拥有购买他们土地的专有权利。一些毛利人(以及英国人)后来表示,他们认为英国拥有优先选择权,而非独家购买权。
而毛利语版本则赋予了毛利人更大的权利,给予毛利人"te tino rangatiratanga",即对其土地、村庄、所有财产,以及包括语言和文化在内的财富(taonga)的绝对主权。毛利人还同意,如果他们想出售土地,英国有权购买他们的土地。但是对于毛利文本是否清晰地阐述了英国王室具有独家购买权,含义并不确定。
第三条则规定毛利人受到女王保护,并享有英国公民所享有的同等权利,这一条两个版本没有出入。
除了两个版本在措辞和含义上的差异之外,在条约签署后,英国政府并没有遵循承诺,让毛利人拥有及控制他们的土地和生活。面对欧裔殖民者的压力,毛利人不断被迫出售自己的土地。这种矛盾最后导致了19世纪中叶毛利部落和政府在新西兰北岛的一系列战争。
除了大量的伤亡,毛利人还在战争后失去了大约100 万公顷的土地,尽管后来一部分已被归还。
自条约签署以来,毛利人就多次向政府抗议条约的条款未被遵守,但他们的抗议经常被置若罔闻。1970年代,毛利人的抗议不断加剧,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举动。
为了解决相关争议,新西兰后来根据【1975年怀唐伊条约法】设立了怀唐伊法庭(Waitangi Tribunal),就毛利人所提出的政府在立法、政策、行动或不作为等方面违反【怀唐伊条约】承诺的行为提出建议。
目前,怀唐伊法庭仍在继续处理很多历史上的以及当今的争议。
对当今的意义
怀唐伊法庭网站显示,【怀唐伊条约】的基本框架是:毛利人同意让其他人生活在他们的国家,并且允许英国人制定行为规则,并确保每个人都遵守这些规则;同时,英国人同意,让毛利人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享有与新西兰其他人相同的权利。
此外,条约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纠正错误、共同决策,怀唐伊法庭的网站表示。
目前,新政府也引入了"条约原则法案" (Treaty Principles bill) ,将对【怀唐伊条约】的原则进行重新审视。
奥克兰大学毛利课题研究教授Margaret Mutu说,每个生活在新西兰的人都应该去了解和学习【怀唐伊条约】。
她说, 这意味着, "毛利人将永远保留并保有原有的权力和主导地位,并对国家负有最终责任,同时他们邀请并欢迎非毛利人前来与毛利人和平友好地生活,前提条件是英国王室将保持对所有人的控制,以确保他们不会伤害毛利人。此外,毛利人将像英国移民一样能够充分享受英国的习俗和法律(保护)。"
"非毛利人应该承认并尊重毛利人对自己的生活、土地和资源做出决策的权力和主导地位,并确保政府归还毛利人被夺走的资源、福祉和繁荣。"
常年从事毛利文化研究,并著有多本相关书籍的林爽说,从政者,以及包括新移民在内的新西兰国民都应该了解和尊重【怀唐伊条约】。
"由于该条约是百多年前签下的,至今年代久远,社会环境与民生都起了重大变化,故政府在尊重毛利传统及文化的大前提下,必须对施政方式作出适当且理性的调整,"林爽说。
她认为居住在新西兰的新移民应该入乡随俗,尽可能学习一些简单的毛利语,并积极融入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毛利人,并且"以毛利文化为新西兰独特文化为荣"。
林爽还强调说,"种族之间,常因了解而融合、因误会而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