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for News Categories

打破刻板印象,脱口秀演员呼吁更多“亚裔面孔”加入

10:20 16/4/2025

新西兰的亚裔喜剧演员们希望通过舞台上的演出,打破对这一职业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

今年的新西兰国际喜剧节(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将于5月2日至25日在奥克兰、惠林顿举行,许多亚裔喜剧演员将登台亮相。他们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喜剧表演中。

今年的喜剧节上,两位年轻的华人喜剧演员夏露(Summer Xia)和郭娅(也叫郭安妮 ,Annie Guo) 将首次带来个人脱口秀专场。

夏露将通过脱口秀专场"A Lil Chiwi's Adventure"讲述自己成为一名华裔新西兰人的经历--从母亲的成绩全A的女儿,到在新西兰遭遇种族歧视、文化上的刻板印象以及父母如何"催生"。

郭娅的脱口秀专场名为"Guo Back to Your Country",取谐音梗"滚回你的国家"(许多华人在海外遇到种族歧视时听到的一句话),将讲述她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新西兰的生活如何一步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她的身份。

Two young Chinese comedians, Summer Xia and Annie Guo, who immigrated to New Zealand about a decade ago, are set to debut their first solo stand-up shows at the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 which opens on May 2.

今年的新西兰国际喜剧节上,两位华人喜剧演员夏露、郭娅将首次带来个人脱口秀专场。 Photo: RNZ / Yiting Lin

作为第一代移民,郭娅表示,她的华人身份在舞台上即是优势,也带来了挑战。

"新西兰的脱口秀行业,对移民来说还是比较包容的,他们愿意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她说,"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一个舞台、一个秀,所有演员都长着一样的脸,都是一样的肤色,讲的话题都是一样,那很无趣。"

然而,郭娅也表示,因为英语并非自己的母语,所以语言仍然是自己表演脱口秀的一大障碍。

"对我来说比较大的障碍是语言,"她表示,"譬如我就很难写出谐音梗,中文我可以写出谐音梗,但英文我就写不出来,因为我没有那么大的词汇量。"

郭娅表示,除了语言,文化差异是不在西方国家长大的华人脱口秀演员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新西兰本地的演员,他们可以讲一个政客梗,或者讲一个本地的名人,"她说,"这个人你不知道是谁,那就不理解他们的笑点是什么。"

和郭娅一样,夏露也是一个讲英文脱口秀的一代华人移民。

夏露表示,虽然奥克兰非常多元化,对移民也很包容,但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一开始(做脱口秀)的时候,我自己会得到很多评价,比如'作为中国人,你真的太搞笑了',"她表示,"现在回头想的话,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好的事情,有一点种族主义。"

夏露呼吁更多华人脱口秀演员进入这个行业,她认为这样有助于增加新西兰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也有助于消除长期存在的针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我们参与越来越多,我们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其实是让主流文化更加多元化的一个方式,"她说,"然后会有更多人过来评价说'你很有趣',这就足够了。"

夏露表示,越来越多的人站到脱口秀的舞台,也有助于鼓励更多新人加入,并建立自信。

"我们回头看20年前,甚至10年前,当我们说到脱口秀时,你可能不会看到有多少华裔面孔," 她说,"我们作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可能就没(在这边出生的华裔)那么自信,因为你可能看不到类似的人出现。"

Henry Cheung will join several other Asian comedians in bringing the ImmHahagrants stand-up comedy show to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 in 2025.

Henry Cheung。 Photo: Supplied

缺乏代表人物

作为出生在香港,并在香港长大,随后在13岁时移民新西兰的1.5代华裔,Henry Cheung也将在今年的新西兰国际喜剧节上,与其他几位亚裔演员一起,带来移民脱口秀专场"ImmHahagrants"。

Cheung加入脱口秀行业已经三年半,他自嘲为在新西兰用英语说脱口秀的"稀有品种"。

他表示,华裔脱口秀演员在新西兰喜剧界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我们人数不多,"他说。 "印度、斐济和东南亚的喜剧演员更多。"

"南亚喜剧演员有更多代表性人物,"他表示,"比如Russell Peters (英印混血的加拿大喜剧演员) ,过去三十多年都在做头口秀,他有点像喜剧圈的李小龙或成龙。"

"但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人,20年前我们还没有让你从小就喜欢的、用英语做脱口秀的华人。"

Cheung表示,喜剧相关的刻板印象和文化上的误解已经在华人圈中根深蒂固,阻碍了许多潜在演员登上舞台。

"我认为障碍更多是文化上的,"他表示,"人们希望自己看上去有魅力,很酷,但喜剧演员看上去可能并不是那样。"

"你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他说,"这样的表演形式,可能在一些中国父母看来,就像小丑一样。"

Cheung表示,华人喜剧演员需要更多支持,迈出第一步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

Takhou Law, a Kiwi Cantonese comedian born and raised in New Zealand.

Takhou Law。 Photo: Supplied

Takhou Law是一位在新西兰出生和长大的华裔,他对于亚裔脱口秀演员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他表示,虽然在亚裔社区里,喜剧不是主流文化,但也有一些知名演员已经在喜剧界小有名气。

"脱口秀行业没有很多的亚裔,"他说,"但有一些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绩,我觉得这会推动越来越多的亚裔喜剧演员加入。"

"比如Ronny Chieng(钱信伊,马来西亚裔的美国喜剧演员),"他表示,"毫无疑问他已经非常出名了。"

"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华裔脱口秀演员)Jimmy O. Yang,"他表示,"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出色的亚裔喜剧演员。"

Law表示,他希望新西兰的喜剧舞台上能有更多的亚裔面孔,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听到。

"作为亚裔,我希望看到喜剧圈能有更多的亚裔面孔,"他表示,"我们要让亚裔社区意识到,干这行是有机会的。"

"很多亚裔对世界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理解,"他说, "不论是新西兰亚裔,还是亚裔移民,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非常有趣,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脱口秀领域,或者其他传统上我们不太涉足的创意领域。"

Jess Karamjeet, the founder of Pan-Asian Comedy School Aotearoa, aims to help Asian creatives transition into stand-up comedy and address the lack of Asian voices in the industry.

新西兰泛亚喜剧学校创始人Jess Karamjeet。 Photo: RNZ / Yiting Lin

踏足喜剧界

新西兰专门针对亚裔群体的喜剧学校Pan-Asian Comedy School Aotearoa(简称PACSA Laughs)成立于2023年,由社会信托机构Foundation North以及Creative New Zealand通过亚洲艺术家基金(Asian Artists' Fund)提供资助,旨在帮助亚裔创意人士转型为脱口秀演员,并解决行业中缺乏亚裔声音的问题。

学校创始人Jess Karamjeet表示,这个项目已经帮助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包括华裔,日本裔,马来西亚裔,巴基斯坦裔,印度裔以及斐济印度裔。

"因为我们与大众的不同,我们常常被归为'同类',"她表示,"但最终,这创造了这个社区,并且展示了我们视角上的细微差别。"

与许多学校的泛亚裔学生一样,Karamjeet有着英裔印度血统。她在2019年移民到新西兰,如今拥有脱口秀演员、电视编剧以及制作人等多重身份。

Karamjeet表示,新西兰的亚裔喜剧演员也面临着本地"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形式)活动有限、表演机会太少的问题。

"这也是为何我制作并主持Asian Comedy Takeover脱口秀表演,"她说,"因为有时候我们必须开拓自己的空间。"

Asian performers who graduated from the Pan-Asian Comedy School Aotearoa performed stand-up sets in Auckland.

最近刚从新西兰泛亚喜剧学校毕业的亚裔演员在奥克兰演出。 Photo: RNZ / Yiting Lin

Karamjeet表示,好几位来自南亚的和华裔的制片人,也非常努力地在当地打造用他们自己语言表演的脱口秀节目,与特定的观众产生共鸣。

"我最近为国际巡演喜剧演员Devanshi Shah做开场嘉宾,他的演出是用印地语进行的,"她说,"虽然我自己不会用印地语表演,但能够拿我的混血血统开玩笑,并与那些可能对此不了解的观众分享这意味着什么,这很酷。"

Karamjeet表示,新西兰的喜剧界仍然需要更多来自有着不同背景的人才。

"我确实认为,新西兰喜剧圈要想完全代表国家的族裔构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她说,"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我希望喜剧学校能带来连锁反应,让更多人了解到脱口秀的艺术魅力。"

"这是会真的带来满足感的一项追求,尤其对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来说,这能让许多人站到舞台上去演出,或者在个人生活或职业上感到更加自信。"

关于 About

A horizontally repeating motif of semi circular arcs in red to represent a bridge

RNZ Chinese is a dedicated initiative producing content for and about the divers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Zealand. Radio New Zealand is an independent public service multimedia organisation that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trust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NZ Charter. Contact the team by email at chinese@rnz.co.nz

RNZ中文 (RNZ Chinese) 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Radio New Zealand, RNZ) 推出的专项版块, 致力于关注新西兰多元华人社区,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RNZ是一家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依据RNZ章程,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和时事报道。欢迎联系中文团队,电子邮箱: chinese@rnz.co.nz